Next
AATU中標 | 創(chuàng)新與引領 | 燕山大學智能制造交叉融合中心項目設計
袁大昌院長參加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R-CELLS”建造開工啟動儀式
2021-04-26
2021年4月21日上午十時,天津大學聯隊(Team Tianjin U+)參加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R-CELLS”建造開工啟動儀式在建筑學院西樓舉行,天大設計總院院長袁大昌率隊參加了儀式并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執(zhí)行總建祝捷、設計二院院長高倫、技術質量部部長呂嵐及參與項目設計的眾多總院設計師均參加了啟動儀式。
袁大昌院長在致辭中提到,非常高興代表設計總院來參加今天的啟動儀式,對參與項目的師生、設計總院的設計師們及各支持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這個項目是近年來設計總院與建筑學院開展深入校企合作的經典范例,設計總院非常重視這次競賽,無論是經費上的大力支持還是專業(yè)方面的悉心指導,都傾注了總院精英設計團隊的大量心血去開展施工圖的設計。袁院長對Team Tianjin U+以排名第一的成績通過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SDC2021)中期評審表示祝賀,正在備戰(zhàn)決賽的關鍵時期,希望大家齊心協(xié)力,用“天大建筑”的強大合力將“R-CELLS”完美亮相張家口“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的賽場。
△ 總院院長袁大昌
自去年10月份開始,設計總院集結各專業(yè)設計團隊,在項目總負責人、執(zhí)行總建祝捷的帶領下,組成了由設計二院、電氣智能化、室內裝飾、風景園林、BIM等多專業(yè)跨部門近20人的設計團隊開始投入“R-CELLS”的施工圖設計工作,設計二院精心挑選各專業(yè)設計骨干擔任專業(yè)負責人,技術質量部則承擔起了項目的院內各項組織協(xié)調工作。他們精心設計、通力配合,每周堅持與項目統(tǒng)籌建筑學院的楊崴老師等師生們開展工作例會,與各合作供應商企業(yè)就設計需求、設計選型等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若遇到單專業(yè)技術難點問題,還會組織專題研討會攻堅克難。在??偟榷辔唤涷炟S富的總師們的悉心指導下,項目團隊克服了院內各項生產任務非常緊迫的困難,順利地完成了施工圖的設計工作,現項目已進入施工階段。
△ 總院團隊推進工作會議
此次R-CELLS太陽能建筑的項目合作,充分展示了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大設計總院、天大相關各學院及天津市各大知名高校、設計機構、知名產品企業(yè)的技術實力,組成了堅實的產學研聯合團隊,更是設計總院和建筑學院兩院加強全面合作結出的碩果。期待R-CELLS的預建造版本在2021年6月底天津國展中心的“中國建筑科學大會暨綠色智慧建筑博覽會”成功展出。除建筑本身外,還將展示建造和智能化方案的相關內容,并舉行路演,為下一站——張家口舉辦的“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預熱。
△ 鳥瞰圖
△ 室內效果圖
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Solar Decathlon,簡稱 SD)http://sdchina.org.cn/cn/賽事超鏈接是一項由美國能源部發(fā)起的國際大學生建筑科技競賽。競賽要求每個團隊設計、建造并運行一棟以太陽能為能源的高性能全尺寸房屋,依托十項指標的評比來選出優(yōu)秀作品。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已有SD美國、中國、歐洲、中東、非洲、拉美六大組委會。
自2002年以來,在全球已成功舉辦17屆,吸引了全球200多支大學獨立或聯合賽隊、35000多名高校學生參加,影響力涉及全球各國政府、企業(yè)及民眾,累計有6000多個品牌贊助,100多個政府部門及專業(yè)機構鼎力支持,三百多萬民眾到場參觀,媒體傳播受眾高達三億,是一場影響大、水平高、創(chuàng)新強的國際賽事。
2021年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SDC 2021),以“可持續(xù)發(fā)展、智慧互聯、人居健康”作為挑戰(zhàn),最終設計并建造出兼具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太陽能綠色節(jié)能生態(tài)房屋,各隊方案將于2021年9月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正式建造落地。助力北京-張家口2022年冬奧會和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區(qū)建設。
天津大學自1970年代起開展太陽能建筑研究實踐,是我國在該領域的先行者。在2010年太陽能十項全能歐洲賽區(qū)競賽中,天津大學以作品“Sunflower”亮相,是亞洲第一個參與此類競賽的團隊。
2020年,我們再次揚帆起航,天津大學聯隊(Team Tianjin U+)是由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牽頭,聯合APEC可持續(xù)能源中心、建工、建環(huán)、自動化、機械、智能與計算學部、國際工程師學院等多個校內機構和學科力量,與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guī)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聯合天津城建大學、奧斯陸建筑與設計學校,并整合多家企業(yè)的技術力量,所組成的產學研聯合團隊。團隊顧問及指導教師共計20余位,參賽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共計50余人。
△ 團隊組成
△ 合作贊助商(持續(xù)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