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
中國共產黨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guī)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黨員大會勝利召開
大師講堂:普利策建筑獎獲得者包贊巴克夫婦學術講座回顧
2024-07-02
2024年5月13日下午15:00,由中法文化遺產與城市研究中心、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guī)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大設計總院)和《城市 環(huán)境 設計》(UED)雜志社聯合主辦的天津大學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活動+大師講堂主題為“場地與方案”“新建筑的宣言”的講座在1895天大設計總院10層國際報告廳順利召開。
本次大師講堂邀請1994 年普利策建筑獎得主、世界建筑大師、城市規(guī)劃設計師和藝術家、美國建筑師學會(AIA)榮譽會員、法國國家功績勛章獲得者、AFEX 全球法國建筑大獎、建筑類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得主克里斯蒂安·德·包贊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先生和法國參議院頒發(fā)的工作獎章、大巴黎國際工作室科學理事會成員、法國騎士勛章、巴西年度建筑師伊麗莎白·德·包贊巴克(Elizabeth de Portzamparc)女士作為主講嘉賓。
PARTI主講人介紹
講座主題《新建筑宣言》 主講人 伊麗莎白·德·包贊巴克 Eizabeth de Portzamparc Médaille du Sénat fran?ais pour son travail Membre du Conseil Scientifique de l’Atelier International du Grand Paris Chevalier du l’ordre de mérite Architecte de l année au Brésil 法國參議院頒發(fā)的工作獎章 大巴黎國際工作室科學理事會成員 法國騎士勛章 巴西年度建筑師 | 講座主題《場地與方案》 主講人 克里斯蒂安·德·包贊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Lauréat du prix Pritzker de 1994 en architecture Master en architecture du monde, concepteur de planification urbaine et artiste Membre honoraire de l'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IA) Officier de l'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 Grand Prix AFEX de l’architecture fran?aise dans le monde Le "Praemium Imperiale" dans la catégorie architecture 1994 年普利策建筑獎得主 世界建筑大師、城市規(guī)劃設計師和藝術家 美國建筑師學會(AIA)榮譽會員 法國國家功績勛章獲得者 AFEX 全球法國建筑大獎 建筑類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得主 |
PARTI活動回顧
本次講座由天大設計總院總經理、總建筑師諶謙主持。法國駐華使館技術合作專員安德衛(wèi),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國家遺產中心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特聘院長張杰,天津市政府參事、原天津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霍兵,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宋昆,天津市規(guī)劃學會理事長、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黃晶濤,天津市建筑學會理事長、天津市城市規(guī)劃協會副會長宋靜,天津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主任魏有香,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張春彥,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常務副主任、中法中心主任胡蓮,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副主任、《城市 環(huán)境 設計》(UED)副主編胡一可出席參加。
01法國駐華使館安德衛(wèi)致辭
他表示今年是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并舉辦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年份。今天通過中法文化遺產與城市研究中心舉辦的建筑講座展示了兩國在建筑議題上的交流。2023年5月12日,舉行了中法中心的正式創(chuàng)立儀式,目的是圍繞城市遺產保護,利用城市更新、大都市圈發(fā)展等媒體開展合作。今天的講座拉開了中法交流系列活動的序幕。伊麗莎白·德·包贊巴克女士與包贊巴克先生是建筑師中的佼佼者。他們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城市發(fā)展中留下了烙印,包括中國的不同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惠州、鳳翔、蘇州等,這些項目充分體現了建筑融入當地環(huán)境的設計理念。在當今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建造居住和生活方式的背景下,他們的實踐與思考對我們非常重要。
02 伊麗莎白·德·包贊巴克發(fā)表演講
新建筑宣言
當前社會面臨一系列問題如環(huán)境和社會問題、城市過度開發(fā)以及社會不公平等等,傳統(tǒng)的現代建筑已經無法解決城市快速發(fā)展帶來的問題,須重新尋求新的途徑。希望通過今天的討論能夠提出新型建筑的設計理念。這種設計方式針對傳統(tǒng)現代建筑的發(fā)展趨勢的不同,總結觀點如下:
首先,新型建筑設計應該注重遠期和長期發(fā)展,而非僅追求短期效益。我們需要避免過度開發(fā),新型建筑應對現有資源進行重塑。目前的城市設計存在功能區(qū)域化和碎片化的問題,希望通過設計能夠將這些破碎的場地資源進行整合。
其次,環(huán)境、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等方面進行多層次互動是非常重要的。這種互動式的解決方案適用于當前和未來生活方式和場所,包括創(chuàng)新的、可擴展和彈性的以及可持續(xù)的。
最后,提出再生生態(tài)系統(tǒng)解決方案,這種生態(tài)系統(tǒng)可能包含或不包含人類活動。
對理想的新型建筑設計總結為以下十點:背景、再生、包容性、建筑技術創(chuàng)新、經濟的建筑形式、垂直鄰里、預制、完全彈性空間、多元化、可持續(xù)材料。在實際設計中,不可能每個項目都完全實現這十項設計原則,但我們努力使每個設計盡可能接近這些理念,盡可能平衡這幾項原則,比如會追求一定的建筑外觀美感,但不會為此犧牲生態(tài),有時會為了選擇更經濟的材料而犧牲一些形式。
03 克里斯蒂安·德·包贊巴克發(fā)表演講
場地與方案
人類通過語言和空間這兩種媒介來感知自我存在。我們生活在一個通過精確計算和設計塑造的世界中,未來可能會變成由人工智能主導的世界。而空間的發(fā)展歷史悠久,不一定隨著我們的世界發(fā)展而改變,盡管我們永遠需要適合我們的空間,但也需要空間適應我們??梢酝ㄟ^兩種方式感知空間屬性:一種是通過一些特定的邊界圍合的空地,另一種是通過某個可作為參照物的物體。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空間多樣性并對其加以辨識。
空間設計需要考慮場地與方案之間的關系,每個方案都有不同的任務書,因此需要根據場地情況制定相應的方案。通過重新塑造現代化建筑物空間,我們可以重建空間,創(chuàng)造歸屬感,讓人們重新感知和連接空間。
空間設計應當以人為本,考慮到人們的活動和需求。在歐風路住宅項目中,我們?yōu)榱私o200戶居民盡量創(chuàng)造出最佳的居住條件將原本的一個體塊分散成了七個,并創(chuàng)造可供穿行的街道。這個設計旨在避免圍合空間給人帶來的恐懼感,方便人們自由穿梭,讓人們更自由地感知和利用空間。這個空間不僅僅是為住戶服務,也能為整個社區(qū)提供活動的場所。
在設計城市空間時,我們必須考慮人們的需求和感受,創(chuàng)造出適合居住和活動的環(huán)境。通過精心設計,可以讓空間不僅僅是一種存在,更是一種體驗和歸屬感的延伸。
古典城市中存在的街道和街道空間,讓我們很容易辨識。但是后來現代建筑主義認為街道已經消亡,很多設計變成了分散在場地上的各種不同建筑單體組合,之間沒有任何聯系,空間逐漸失去了其可辨識性和特性。我們需要重新找回在城市中布局建筑,創(chuàng)造可辨識空間的能力。因此,提倡開放式街區(qū),街區(qū)沿街道呈半圍合形狀,每棟房子都可以采用不同的外觀設計,包括不同的高度和外立面風格,甚至可以由不同建筑師設計,這樣產生的空間充滿趣味和可辨識性。
04 頒獎
宋昆院長為包贊巴克夫婦頒發(fā)大師講堂紀念獎杯
05 彭先生作品展參觀與合影
相關新聞